培养目标:
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、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,拥有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、硬件接口的设计与编程,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安装、配置、管理和运行操作技术。
学生应熟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产品应用操作,适应企业数字化改造创新需要。
课程设置:
公共基础课:如高等数学、大学英语、思想政治等,为学生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。
专业基础课:包括计算机导论、程序设计基础、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、计算机组成与维护、计算机网络基础、网络操作系统等,让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。
专业核心课:通常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、前端设计与开发、信息采集技术、数据分析方法、交换路由技术、系统部署与运维等。具体课程可能因学校和专业方向而异,例如一些学校可能设置《html5 前端开发》《linux 服务器配置与管理》《springboot 程序开发》《python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》《vue 前端框架应用》《harmonyos 移动端开发技术》等课程,涵盖了前端开发、服务器端开发、数据分析、移动端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。
专业实践课: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,在校内外进行数据库应用、前端设计与开发、数据采集与分析、交换路由技术应用等实训,还会安排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相关企业(单位)进行岗位实习,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核心技能:
编程能力: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编程语言,如 Java、Python、C++ 等,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,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算法设计和实现能力。
软件开发能力:掌握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,包括需求分析、设计、编码、测试和维护,能够参与团队合作开发各类软件应用系统。
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能力:熟悉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,能够进行数据库的设计、实施和管理,具备数据存储、检索和分析的能力。
网络技术应用能力: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,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,具备网络规划、搭建和维护的技能,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。
前端开发技能:精通 HTML、CSS、JavaScript 等前端技术,能够进行网页设计与开发,实现良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效果。
系统运维能力:了解操作系统、服务器等系统的运行原理,能够对系统进行部署、监控和优化,确保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。
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: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,对大量数据进行采集、清洗、分析和可视化,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